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隐忧依然存在

        编者按:理论与实践表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大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改造提升制造业,建设强大制造国家,对于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制造业发展的隐忧依然存在

  如果中等收入国家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有可能“在成本上竞争不过低工资国家,在革新和技术变革上竞争不过高收入国家”。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据测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但是,制造业发展中的隐忧和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制造业输往国际市场的多是低附加价值、低价格、高资源与劳动力投入型产品,但是进口的多是高附加价值、高价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中国制造”的产出效率和技术密集度还不高;受资源产品价格、土地价格、租住价格、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上升等影响,制造业的利润受到明显挤压;在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国内企业的代工生产中,中国的生产车间只停留在产业链条中微笑曲线的下端,也就是利润最薄的加工环节,而高利润的设计环节和营销环节多由外方控制;本土民营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利润增值的诱惑,出现去实业化、去制造化和个别地区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不同企业面临的资源配置环境不同,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既面临着严酷的市场竞争,同时又得不到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制造业总体还处在资本驱动、平面扩张阶段,创新还没有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推动力。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制造业的质量提高和转型升级。

  进一步看,全球产业格局变革带来的挑战也让“中国制造”压力重重。一方面,全球在制造业领域的大竞争序幕正在拉开。西方国家正在回归工业化,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提出“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而不少后起发展中国家对于制造业的产业追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显然,在一个动态竞争的世界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进则退。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的发展中大国,长期采用大规模投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承载力紧张的发展模式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积极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制造业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