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走进义乌:“用工荒”到底“荒”了谁

    
        春节刚刚过去,“用工荒”就已成为舆情热点。记者元宵节前后在浙江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流入重镇义乌市调查发现,用工形势趋紧是实情,但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荒”,现在断言“刘易斯拐点”提前来临也为时尚早。所谓“用工荒”,实为企业“涨薪荒”、工人“素质荒”、流动人口和劳动用工社会管理“体制荒”等因素的综合反应。破解“用工荒”,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

        哪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

        春节假期还没结束,1月28日大年初六,位于义乌市义南工业区的华鸿控股集团就开工了。去年,华鸿控股集团效益不错,有300多名老员工留在厂里过年,更多回家过年的员工则在正月初六前返回厂里,老员工返回率超过90%。“今年我们要在义乌获批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大背景下,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争取将进口贸易值提高20%到30%。”集团董事长龚品忠对记者说。以生产织带、化纤为主,拥有8000多名员工的义乌大型工业企业三鼎控股集团,在正月初十开工时员工返岗率也有90%。

        都是哪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主要是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利润薄或根本没有利润,转型升级一时又找不到出路,因此陷入涨工资涨不起、不涨又招不到人、招了也留不住的两难境地。“相对来说,企业规模300人以下的企业返岗率要差一些,尤其是50到100人的企业。”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基昌说。来源:互联网

 
 


2012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