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企业 “弱势并购”格局扭转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这表明,并购是企业成长最快捷的方式。

    “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正在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和历史性机遇,‘走出去’组建国际级的龙头企业,中国海外并购正在展示出新的特点——往产业链的上游移动。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还面临很多风险与挑战,还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智慧去拓展。”刘再<Z:\tp\3976-8b-01.tif>说。

    回顾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史,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小吃大”,或者是弱势企业试图快速实现全球化而并购强势企业,这种现象被称为“弱势并购”。

    “蛇吞象”是业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第一反应,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这就是投资界通称的“弱势并购”。刘再<Z:\tp\3976-8b-01.tif>认为,“弱势并购”是“危险游戏”,风险非常大,不鼓励“蛇吞象”,也不鼓励“捡垃圾”。他用联想收购IBM PC的例子说明,在收购后成立的新联想公司中,股份比例不等于影响力,联想不具有事实上的支配权,因此,新联想最初几年巨额亏损。直到柳传志复出,才将其带出低谷。

    但在最近的全球并购案中,中国的“三驾马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已经完成了对全球第一、第三品牌的并购,徐工集团也正在参与对全球第二品牌的并购行动,这些都已不属于“弱势并购”。

    可见,中国企业“弱势并购”格局正在扭转。国企尤其是央企仍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并购领域也更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能源及矿产领域,并购方向也将有望向国际产业链的上游回溯。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2012年0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