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走出去”必须付出的代价

    1月28日新年伊始,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非洲联盟峰会的同时,突然传出29名中国工人遭苏丹反政府武装劫持的消息。

    1月31日上午,埃及西奈地区的贝都因人在24名中国工人和1名翻译乘车返回某中国公司承包水泥厂建设项目工地途中将他们扣留,以此要求埃及政府释放其被关押的家人。

    对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员工非洲遇袭事件,很多外媒称,这是中国“走出去”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是,人命关天,如此代价未免太大。

    根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有2000多家中国公司和超过100万中国员工散布在非洲各国。在很多西方国家早早地以国家机器为主体,以军队为依托,对非洲“新世界”进行“开拓”后,中国小心翼翼地走进非洲,打头阵的大多是企业,站在最前沿的是工人和商贩。

    在这一阶段,在非洲的中国工人和侨民大都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建筑、工矿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有媒体报道称,如果你的航班在迪拜或多哈(中非航线中东主要转机点)转机前往非洲,就会发现,无论何时到达都会遇到大量中国面孔。工人模样的成群蜷缩在座椅上甚至地面上休息,而商贾模样的则拿着智能手机不停地查阅信息,他们通常在中东逗留几个小时之后,就散落在你可能从未听过名称的非洲角落。

    但是,正像中国工人李玉民说的那样,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复杂,不但发展速度存在严重差异,而且很多国家都时有战乱发生。比如现在发生绑架中国工人事件的苏丹就存在南北苏丹各自独立划界之争,经历“阿拉伯之春”的埃及政局尚不稳定,在刚刚经历战乱把前政府赶下台的利比亚,支持卡扎菲的武装又卷土重来……所有上述种种乱局,不能都让中国工人和企业付出代价。因此,中国人走进非洲,从思想、文化到各种外交、安全保护等等措施都需要跟上来。来源:互联网


 


2012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