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欧债危机席卷和惨淡的“圣诞劫”之后,龙年伊始的出口企业依然处在寒风中。
根据深圳一达通企业服务公司的统计,春节前发货密度非常高,尤其是1月10日到15日期间,其中13日当天的外贸发货额达1亿美元。但节后的28日只有12单,29日只有27单,相当于上半月正常订单量的1/10。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这种情况说明订单非常不理想。
去年底,广东省佛山南海检验检疫局也曾向家具、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照明设备等15类749家中小出口企业发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接到今年一季度订单的企业有37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2%,而接到半年订单的只有57家,占8%;37%的被调查企业尚未接到任何订单。
“现在不是一两家出口企业不行,而是家家都不行。”李老板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中等大小的毛绒玩具熊为例,成本大约13元钱,而毛利最多也就是5元左右,但是扣除人工、水电以及汇兑之后,恐怕真正拿到手的还不足1元钱。
用工也是一大难题。节后在全国范围内又现爆发式缺工,广东,浙江、江苏等传统外贸大省都面临“活儿等人”的局面。
因为常年和农民工打交道,李老板很清楚“民工荒”个中缘由。他说,技术工人一直都缺,主要原因是双方在薪酬方面谈不拢,尽管熟练工人工资一直在提高,但由于工人数量少,所以工人还想再提身价。但最让老李头疼的还是普通工人。他说,毕竟厂子对技术工人需求量少,但普通工人都招不上的话会直接影响厂子开工。“现在工人主要是90后群体,这些孩子谁愿意每天8小时对着布料在流水线上干活儿呢?”老李感叹道。
出口企业对汇率也格外敏感,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5.1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如果今年欧债危机有所平抑,美元贬值的话,人民币升值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2年0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