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东莞玩具制造业的出路与羁绊 (连载2)

   消失的订单
 
  谈完生意后,李上海送走客户重又回到接待室里坐下身来,倒上一杯茶呷了一口,慢慢说道:“生意不好做了。”
 

  从2003年公司成立开始,元塑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代工企业,北欧、美国、日本是元塑订单的主要来源,产品走出流水线后,贴上洋标签,再销往世界各地。

 
  公司成立时,正是做国际市场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也曾让外贸企业尝到不少甜头。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品牌的代工企业也成了国际经济与形势的晴雨表。今年3月份日本地震后,元塑就曾受到过明显的影响,“公司接到的日本的订单全部暂停,新订单的交货期也全都延后。”李上海说,地震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少接到日本的订单。

 
  而从去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升级,欧洲的购买力下降,也让为欧洲品牌做代工的企业的未来变得不那么明朗。

 
  广东社科院珠江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今年年底到明年,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相较2008年或将更加困难,而玩具礼品行业将成为其中的典型行业。

 
  这也造成了元塑的压力。

 
  “跟去年相比,今年要差得远。”说到今年的业绩时,李上海摇了摇头,“最差的时候,接到的订单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在今年7月份以前,元塑每个月总能接到十几个订单,厂房里的每条生产线都会运转起来,但7月份之后,订单逐渐减少,“每个月只有几个货柜集装箱。”11月份时,元塑接到的订单也只有五个。

 
  开始的那段时间,着急到晚上睡不着成了李上海的常态,“但是睡不着能怎么办?还是要慢慢想办法。”李上海说,他开始动用一切个人关系拉订单。

 
  李上海将希望寄托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月会恢复的,应该有十几个订单了。”订单减少让工厂的运转陷入困境,“养着那么多员工,不开工就要亏钱。”李上海介绍,公司的员工数量已从近300人降到了如今的不到200人,来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转。有了订单,他还要从外面招些临时工。

 
  实际上,在东莞,订单减少的玩具企业也并非元塑一家,“东莞百分之九十的玩具企业都是做代工。”李上海说,元塑面临的问题在东莞很普遍。

 
  中国的玩具企业多是替国外品牌代工,或者是按照国外客户的要求设计产品,产品都贴着洋商标,而真正自主开发生产的玩具不到总出口的1/3。

 
  然而,冲击中国玩具制造业的,并非只是欧美的经济状况,还有他们设置的安全标准壁垒。
 

  2011年7月20日,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安全技术标准《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正式实施,其标准条数由此前的16条大幅增加到了57条。

 
  不到一个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也决定从今年8月14日起,在美国市场上制造、销售的儿童产品铅含量标准从此前规定的300ppm降低到100ppm。

 
  新规定让出口玩具的检测费用不可避免地增加,分摊到产品上,则是每个玩具的成本将至少增加5%。
 

  资料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礼品、玩具业产品出口欧盟国家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而在11月初结束的第110届广交会上,欧洲与美国到会采购商实际成交分别下降19%和24%。

 
  因订单大幅下降,2011年7月份,韩资企业东莞素艺玩具有限公司高管“跑路”,公司倒闭。这也是自2008年全球最大玩具厂商合俊玩具之后,当地倒闭的又一家大型玩具企业。来源:互联网

 
 


201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