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德信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卫华对记者感慨道,“珠三角很多企业都不得不考虑设备更新的问题。不买新设备,担心被边缘化;买了新设备,能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但又担心订单不足,短期内资金会出问题。”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进退之间,制造企业面临两难选择。
严厉的宏观调控也给中小制造业的融资带来沉重打击。年初以来的2次加息和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不少的融资成本。据有关机构测算,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5%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在重压之下,资本因制造业微利而大量转投“暴利”行业等的企业不在少数,以致如浙江杉杉、苏泊尔等知名制造企业,目前已把主业转向房地产开发。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企业大量购置土地,并投入房地产行业。然而,一旦企业资金紧张,房子突然卖不出去,而银行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押,企业资金链就会瞬间崩盘。“企业正常的流动资金被他们挪用到房市和股市中去,一旦房市和股市都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也面临巨大风险。”
而外资方面,由于中国的工资和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量流入的趋势已经放缓,直接外资流入正在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但不少专家对记者强调,中国的国情需要中国保持制造业在世界格局中的优势。长江商学院原高级研究员罗天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部不平衡,仍需要制造业解决庞大的就业,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优势不可丢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制造业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张文魁说,制造业代表一国的实力,没有制造业,金融业再发达,服务业再发达,国力还是外强中干。来源:中电新闻网
201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