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服务业对知识的创造运用和交易,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进而为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王景川在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成立大会上如是说。
据悉,知识产权联盟涵盖了众多领域、产业的生产企业,旨在借“十二五”发展东风,推广知识产权服务。
业界达成的普遍共识是,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化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通过与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从而绕过其他公司设置的专利网,并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更为及时和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服务业刚起步
据专家介绍,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历史应该伴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诞生就开始了,但是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服务,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在西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支,不仅自身行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还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各个部门和虚拟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加快发展,为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观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实际上仅有30多年的历史,是以代理开始的。近10年来,国内代理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功能有所扩展。此外,在国家的科技系统中,早在20多年以前已经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展示交易场所,和相关的机构。
在王景川看来,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还很稚嫩。他指出了行业发展存在的5个问题:一是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体制和机制方面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特别是国有化、专业化的高端人才不足,各层次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三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能力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四是缺少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五是对知识产权服务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够深入,难以引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来看,国内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服务的范围还比较窄,总体的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我个人看法,目前我们还难以对外承诺,中国有一个完整的现代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王景川说。
“十二五”期间加大扶持力度
据专家透露,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将要出台的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进行了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已经起的作用方面的描述。将在财政收入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将积极引导该产业向前发展。
有人预测,到“十二五”末,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将形成一定规模,服务领域将会不断扩大,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价值不断提升。
现阶段,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实现目标,需要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创新、研发、制造与营销提供服务,既可以引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又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非常广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巨大。
此外,知识产权服务业为知识产权继续传播与利用提供新的服务方式,有利于企业把握自主创新,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成果依法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降低自主创新成本和知识产权风险。
服务机构职能有待完善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从整个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案件总数来看,国内企业之间相互侵权的发生案件占总量的85%以上,另外还有15%左右属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或侵权。
据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侵权的司法鉴定和侵权判断。业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提供权属纠纷,许可合同纠纷,侵权诉讼等方面的法律援助服务。
有企业表示,案件的频发不仅源于行业发展内部的瓶颈,也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有关,政府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知识产权机构服务层次也亟待提高。
针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功能的完善,王景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知识产权机构应该拥有复合型人才的团队,具有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汇集和深度分析能力,知识产权价值的科学评估能力,包括技术评价、产业状态评价、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价,具有能够推进知识产权整合与集成创新,促成知识产权流转顺畅、促进知识产权加快产业化的能力,并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或综合性的经营知识产权的服务机构。”来源:中国贸易报
2011年0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