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制造面临分流危险,最低工资标准超越南一倍 (连载3)


   中等收入陷阱

  相比“契机”一词,蔡灏觉得用“瓶颈”概括更合适,因为“中国目前产业升级有困难,转出去也有困难。”

  多年在美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他深知中国企业“大多数为海外客人贴牌,核心技术大多数控制在海外客人那里”和中国国民“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还不到日本人均GDP十分之一”的尴尬处境。

  “这就叫‘中等收入陷阱’,”鲁政委解释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代工产业的兴起使得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不再明显;而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没有优势。”

  换言之,以往“只能赚取‘刀片利润’的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的是‘打工者’的角色”,如今,中国还未完全做好产业升级的准备,而“打工者”却越来越多,连这“刀片利润”也要分别人一杯羹。

  在此种隐忧之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从另一个角度对“契机”进行阐述:“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同地区就好像是以省为单位组成的小经济体,而这些经济体恰恰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得整个中国可以在国际分工链条中覆盖一段而不是一点。”也就是说,“当沿海地带逐渐进入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内陆省份仍然有很大潜力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刘元春同样认为“这种分梯度的产业转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事实上,不少中西部省份已经感受到了这股产业转移潮。

  比如重庆市璧山县“去年一年引进的IT级配套就占了全重庆的四分之一。”而“安徽省现在每年流入的投资和产业想挡也挡不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处长何春这样说道,“承接产业转移就三五年的机会,国内各个省,包括越南等国都在抢,如果不能牢牢把握,我们将失去摆在眼前的发展良机。”

  创新还未准备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中西部地区开始抢夺“发展良机”,东部地区好像还未做好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准备。

  陆铭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在上海的企业调研时,企业对于不重视创新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创新投入很多钱,风险很大,我为什么不买国外的技术,然后培训培训劳动力就可以赚钱了。’”

  习惯了“模仿”和机械化作业的中国制造业对待“创新”的漠视由此可见一斑。

  “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决不能一蹴而就,可以说这是个长时间高投入的过程,”刘元春解释说,“但是绝对不能因为这个因噎废食。”

  而在鲁政委看来,此类技术创新还有“捷径”可走,那就是“继续大力发展代工产业”,“中国现在已有的运动品牌,比如安踏,为什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就是因为阿迪达斯在中国设厂的同时也把技术和产业标准带进了中国。”

  他认为,创新绝不是关起国门、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就能实现了的,“中国企业可以从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零部件开始,与这些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依托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则把“企业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看做“产业转移”的第一步,就是“由过去前三十年的末道工序,也就是加工组装为辅,转型为制造为主。同时从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1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