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美国制造”便宜多少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产业转移是中国丧失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产物。
“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不断提升,人民币升值、通胀压力的加大,企业开始把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刘元春分析说。
而哈罗德·西尔金则直接算了一笔账:考虑美国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上海等地工人工资,仅比美国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于工资在总成本中占约20%~30%,在考虑库存和运输之前,中国制造只比美国制造便宜10%~15%。
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从购买力平价看,越南工人工资是85美元/月,印尼是148美元/月。而截止到2011年3月末,中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为1320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约合190美元。
虽然只列举人力成本未免有失偏颇,但对于需要支付工资的企业来说,这组数字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只付最低工资是根本招不到人的……更何况现实情况是在大幅增加工资的情况下,招不到足够人手的企业依然很多。”上述广东东莞那家外贸公司的经理这么说。
除了薪资期望较高,“招不到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14~65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点,全国14~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53%,比2000年下降8.20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和后备劳动力的紧缺程度,实际情况都远比预测更严重,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
这意味着在中国会有越来越少的人进入劳动大军。
不过,除了劳动力,“基础设施、市场容量,扶持政策,还有上下游产业链的状况都会影响产业转移。”刘元春进一步分析说,“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大的优势。首先,中国市场巨大,其次,中国的产业链基础比较完备。这就是一种大国效应。”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显然持有相同的观点,“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国家规模较小,越南、柬埔寨基本没有能力吸引某个行业产业链的整体搬迁。”
实际上,回顾历史,耐克代工厂的生产基地的“外移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样是由于劳动人口不足且工资上扬等原因,耐克公司决定将其运动鞋的生产基地从当时的韩国、中国台湾移至中国内地。
“当耐克从台湾转出的时候,台湾的代工厂也开始积极扩展海外生产据点,同时把高端产品的生产、设计、研发部门留在了台湾,”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介绍道,“企业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是很正常的现象,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从中国向外转移,中国也完全可以将这次‘外移’当做产业转型的契机。” 作者:任伟娇
2011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