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轻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亮点纷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大家可以从以下十个关键词中感受轻工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之一:经济规模
截至2010年8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万亿元,预计,2010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逾13.5万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8倍。“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36%。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772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4%,其中利润4910亿元。
关键词之二:劳动就业
截至2010年8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2.83万个,就业人数2234万人,如将规模以下企业计算在内,全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3500万人,成为新城镇建设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就近安置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轻工业中70% 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直接惠及2亿多农民,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之三:出口创汇
2009年,轻工全行业出口2778.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23.1%,比“十五”末期增长43%。(预计2010年轻工行业出口3500亿美元)
出口的轻工产品中,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体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业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众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
关键词之四: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区域结构变化表现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增速明显快于东部的特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西部地区的轻工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全行业的一个亮点。轻工业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轻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结构、出口贸易区域结构、出口贸易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上升,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多数行业单位产品出口创汇额上升,“两高”产品出口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下降等新变化。全行业在逆境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关键词之五:自主创新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已经形成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队伍,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拥有能够满足需求的科研基础设施。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科研开发取得积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654项。
关键词之六: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轻工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中最大的群体,目前,轻工行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63个,占全部中国名牌总数的34.6%,其中“十一五”期间培育427个。海尔冰箱和洗衣机、格力空调、波斯登羽绒服获中国世界名牌殊荣。
关键词之七:标准化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修订国家标准1182项,行业标准639项。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3个,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47个。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在用标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国际标准采标率不断提高。部分行业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牵头起草国际标准。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企业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专业标准化组织不断完善,有更多的轻工标准化组织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对口工作,一些轻工标准化组织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在更高的层面、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了国际标准化事务。
关键词之八: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轻工业转变经济方式、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的实现形式。目前,已命名的轻工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达到200多个,是“十五”期间的两倍,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5万亿元,实现就业1000万人。这些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成为所在地方的经济支柱型产业。轻工业是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之一,产业集群成为产业承接的基本的组织和实现方式,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了产业升级。轻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已经从产业集群培育进入到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阶段。多数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或跨区域的产品集散地,带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凭借良好的市场环境,有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成为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一些产业集群将传承与创新乡结合,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产业平台;部分产业集群特色鲜明,聚集效应突出,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加工配套能力,产业优势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关键词之九: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落后产能的任务。通过大力推进节能产品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工作,提升了节能产品水平,国家实施的家电“以旧换新”、推广节能灯等节能惠民工程,不仅促进了节能产品的推广,也带动了产业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轻工行业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许多成功经验得到推广,并形成了以造纸行业为代表的以林业促纸业、以纸业反哺林业的“林纸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家用电器行业为代表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行业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式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将“节能减排”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实现了创新发展。
关键词之十: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轻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方式。五年来,信息化技术已经在轻工各行业广泛应用在研发设计、产品制造、生产过程控制、产品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整体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行业信息化经历了从局部应用到局部集成,继而向综合集成方向发展的过程,涌现出一批在信息化推进工作先进典型。在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中,积极落实精细化和细分行业的推进方法,开展了造纸、家用电器等行业的信息化推进方案及评估方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原载《轻工标准与质量》杂志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