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重振美国经济治标不治本,所以打出组合拳,对中国提出种种要求
华盛顿的暑气刚刚消退,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升温。夏季休会期刚过,93名美国众议员就联名致信众议院议长,要求国会通过法案,对低估币值的国家采取制裁措施。
半年来,美国国会之所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频频发难,其根源是中美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始终在衰退边缘徘徊,而相对来说中国经济受损较小,恢复较快。此次汇率问题升温,直接背景则是即将举行的中期选举。赞成通过法案最起劲的议员往往都来自制造业分布集中、失业率高的地区,或者有工会背景。他们将经济不振、就业不足归因于中国操纵汇率,企图借此拉选票。
此次国会山发动汇率攻势,看似热闹,“山雨欲来风满楼”,但通过法案的难度较大。
首先是奥巴马政府的阻力。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听证会上虽指责中国低估人民币汇率,但同时又强调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表示美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外交、行政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言外之意就是,奥巴马政府并不赞成国会通过立法手段推人民币升值。
很多美国大企业在中国有投资,一旦人民币升值,则经营成本上升。听证会前夕,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贸易紧急委员会在内的36家美国商会组织联名致信众议院,坚决反对通过立法逼迫人民币升值。
很多学者也认为人民币汇率不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理由大致如下:人民币虽被低估,但到底低估多少尚存争议,因此征收双反关税的税率难以确定;人民币升值不会减少美国的高额贸易赤字,因为赤字的根源是美国人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即使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趋向平衡,美国总体贸易赤字也不会减少,因为其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会取中国而代之;即使总体贸易赤字减少,失业率未必能降低,美国国内产业工人还是得不到就业机会。2006年美国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但失业率仅4.6%,而2009年的贸易赤字比2006年下降一半,失业率却增加一倍。
在汇率问题上,国会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目前,共和党在民意测验中大幅领先民主党,中期选举后控制国会的几率很大,而共和党通常不愿通过立法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因此中期选举后,法案通过的难度更大,汇率问题有望在国会降温。
半年来,中美之间围绕汇率问题展开的较量呈现出3个新趋势:
一是汇率较量将长期化。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运行30年,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船大难掉头,转型步伐缓慢,而美国财政赤字积重难返,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有二次探底的风险,走出低谷的时间可能会很长,有人预测甚至可能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覆辙。只要上述现状不变,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就解不开,汇率之争就不会偃旗息鼓。
二是美国试图将汇率问题多边化。汇率之争历来是中美双边事务,但今年以来,美国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多边手段,推动印度、巴西、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施压。对印度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来说,压人民币升值既能讨好美国,又能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何乐而不为?《时代周刊》记者迈克尔·舒曼近日撰文表示,人民币币值低估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美国,而是穷国的出口与就业机会。该文不管是否有意,客观上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到了中国的对立面。欧盟与美国看法相近,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影响世界经济再平衡,导致不公平竞争。
三是汇率问题重要性相对下降。下一步,美国不会只盯着汇率问题,而是打组合拳,拿中美之间存在的其他贸易、投资问题说事。今年5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美国就向中国提出取消对外企的歧视性政策、取消投资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要求,盖特纳此次听证会发言又老调重弹,要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看出,汇率问题只是美国政府的关注点之一,其重要性正在下降,其他经济问题正逐渐浮上水面。
虽然美国国会通过制裁议案的可能性较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奥巴马政府的压力将不会减少,“汇率操纵国”的大棒随时可能落下。盖特纳在听证会上称,美国正在采取双边对话、多边施压、贸易救济措施、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可以看出,政府和国会互相配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迫使人民币升值。
要化解美国的压力,不能只在人民币汇率上做文章,被动应对。美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重振美国经济治标不治本,所以打出组合拳,对中国提出种种要求。同样,中国也需要综合应对:一方面,在汇改的同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以降低经常项目盈余,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在国内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加大资本输出力度,从而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却对中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也是化解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本出路。□(崔磊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 来源:瞭望
2010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