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均出新产品,每年均有新的增长点。”浙江棒杰数码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建伟说,不断推出高附加值产品,这是棒杰在全球经济经济普遍不景气的2008年和2009年,外销仍然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的法宝。
在义乌,像棒杰这样依靠创新产品,跳出长期低价竞争的困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义乌市工商局在大面积的走访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以来能够逆势增长的企业无一例外走的都是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的新路子。同时也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歇业、关停,而这些关停的企业几乎走的是清一色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老路。
在市场的支撑和带动下,通过三十年的发展,义乌目前已经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制造业市场主体队伍,其中企业约2700家,个体工商户2万多家,形成了饰品、拉链、玩具、工艺品、袜业、制笔、针织内衣、化妆品等十多个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但在其中,2530家衬衫加工业主体中只有“能达利”、1578家袜业加工主体只有“浪莎”、“梦娜”,5354家饰品加工业中主体只有“新光”等少数几个行业驰名商标,义乌支柱行业至今仍缺乏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同时,许多企业缺乏原创机制,只能彼此之间互相模仿,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又只能被动选择最廉价、最没有附加值的加工环节,没有有效形成行业整体竞争力。
“义乌目前还是以生产、制造、销售低价值的商品为主,很便宜,靠走量,这种竞争模式能不能持久,能不能持续,广大民营企业家心中都有明确的思考。”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认为,科技创新就成为了企业赢得新一轮发展先机的重中之重。
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要想率先抓住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调整后的契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靠创新,但创新到底要怎么搞?
在义乌市工商局局长邱增法看来,义乌首要的是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率先建立创新新机制。“搭建一个建在行业,连在高校,瞄准市场的创新平台,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把潜在的知识产权转换成显示的附加值。最终建立一个企业自觉、研发紧密、服务到位、成果共享的、创新持续的义乌地方特色企业和高校产业联动的新机制。”
工商局的做法恰好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对中小企业来说,高等院校绝对是一种相对稀缺的‘智库’资源,而这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显然拉近了这种稀缺资源与企业的距离,也使得校企之间更加容易实现联姻。”陶建伟表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临界状态,出口主导型产业遭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贸易壁垒,这些都逼着企业推进产业转型。
在陶建伟看来,从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到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企业不可能闭门造车实现优化升级,必须放开眼界走出去。“而借用高校院所人才资源密集、科研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未尝不是一条创新的捷径。”
何美华也表示,一直以来,当地政府围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鲜产业的培育,不断加大政府资源的投入,积极搭建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设立了大学义乌创业咨询中心、科研院校义乌虚拟研究室、义乌创业园、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等等创业服务的平台。“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对接活动,我们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次活动上,当地首家校企对接专业服务机构——义乌市民营企业协会校企对接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9所大学与科研院所和义乌市纺织行业协会、义乌市无缝织造行业协会、浙江正味食品有限公司、浪莎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义乌企业、行业协会,也分别就校企双方今后在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研发、PPT纤维无缝针织内衣技术开发和抗菌吸湿技术研发、菇类调味品研发等十个领域展开合作签署了协议。来源:导报记者 何颖 通讯员 方清源 喻能能/文
2010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