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美国对华337调查缘何集体爆发?

    7月,美共发起涉华337调查6起,全部针对中国产品技术专利问题,程度之密,十分罕见。美国企业打压竞争对手的指向愈发清晰明确。进入7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337调查9起,其中涉华案件6起,全部针对中国产品的技术专利问题,程度之密,十分罕见。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为之?尚需时日判断。

    337调查是一把利剑,使美国企业打压竞争对手的指向愈发清晰明确。1个月追赶上了6个月,美国对华发起337调查的“井喷”之势已十分明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美企对华337调查集体爆发。当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337调查9起,其中涉华案件6起,占当月美发起案件总数的66.7%。涉案产品包括:带有图像处理系统的电子装置及其相关软件、地下电缆及管道定位器、协同系统产品、喷墨打印机墨盒、墨盒及其同类产品以及合成橡胶制品。而今年前6月,美国方面却十分“平静”,其对华发起的337调查案件数量总和不过是“6”。

   “井喷”为何如此快速现身?既然美国企业剑已出鞘,7月的“井喷”是否寓意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337调查会成为中美贸易往来的“高频”词汇?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出招应险?

    井喷背后的偶然因素

    对于美国企业为何将怨气“集中”在7月爆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井喷”背后的偶然因素居多,中国企业不必过于紧张。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律师对本报记者说,人们只注意到7月份的6起对华337调查案,却忽略了在反倾销这一头,7个月来,中国只“遭受”了1起来自美国方面的调查。“因此,‘集中发难’与其说是一场‘阴谋’,倒不如说是‘巧合’。毕竟,以企业个体行为为代表的337调查,相对公正客观,同美国政府的‘谕旨’关联不大。”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337调查的程序性较强,仅靠单月数据就下定论难免会失之表面。整个事态发展,还需采集周期性数据,以进一步观察和判断。

    然而,偶然“井喷”的背后也有“必然”因素。疲态尽显的美国经济让美国企业不得不“舞刀弄枪”。数据显示,7月美国制造业指数再现跌势,55.5水平甚至低于6月的56.2水平。美国有关方面甚至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今年2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2.4%,明显低于3.5%左右的增长预期;而失业率大军依旧在10%的生死线上挣扎。“美国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用337调查打压竞争对手的指向越发清晰。”江鹏告诉记者,337调查的应诉成本很高,500万~600万美金是家常便饭。很多中国企业难以承受巨额应诉成本,不得不另起炉灶,从此消失在美国海关的进口名录之中。“即便选择应诉的中国企业,也往往在官司只打到一半的时候,就选择‘谈判和解’”。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必然

    美国企业“空手套白狼”,打压了不少竞争对手。但从侧面也可看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态势正酣。江鹏说,中国企业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其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添加之中。“机械、电子和医药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给竞争对手造成了威胁”。

    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已经居主导地位,占我国出口总额58.9%强。而美国企业最新发起的6起337调查案中,全部是针对中国产品的技术专利问题。可见,中国制造虽然“毁誉参半”,但成长痛苦的背后,还蕴藏着“中国创造”的无穷潜力。然而,7月“井喷”还是值得中国企业警醒,尽管此趋势会否持续还有待观望。该不愿具名的人士提醒道,中国企业在反躬自省的同时,还需有个平常心。“毕竟,提高自身竞争力才是根本。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足够重视此事,为企业保驾护航。”江鹏认同了该人士的观点,他同时还补充称,保护知识产权实则是柄双刃剑。一方面,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它也为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来源:国际商报


2010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