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同进出口商打交道,我们卖的是产品,更卖创意。”新近与一位我市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负责人聊天,他认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必须经历从“卖产品”到“卖创意”的嬗变。
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市有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户)1万余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0万人,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以文教体育用品业、画业、工艺品行业、年画挂历业、印刷包装业、制笔业等几大优势行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销售基地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采访中,一些企业的老总表示,创意对产品价值的提升,对产业价值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即是从“卖产品”到“卖创意”的转变。“如今文化创意就是钱!”义乌华鸿公司董事长龚品忠说,在文具制造过程中,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创意都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他们企业在原先简单的木头装饰板上,画上了“狮子锁”、“玉如意”、“大红灯笼”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美图案,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使产品的文化品位大为提升。
创意的灵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善于观察和请教,才会有所发现。据说,国外有家企业制订了“向太太买创意”的计划,专门雇人深入街头巷尾,悉心听取家庭主妇们对产品的意见、想法、牢骚和抱怨,从中归纳出林林总总的营销谋略,获益匪浅。
令人可喜的是,随着义乌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实力和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全市也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与投资力度,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和智力含量,全市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卖产品”到“卖创意”的嬗变。
美国有位市场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一切伟大设想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正伟大的东西在购买你的商品的那些人的大脑里。这话说得好,不知我们能否真正理解?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王曙光
2010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