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再提品牌为王

  品牌建设原本算不上是新潮的话题,但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又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14年前,广博股份董事长王利平赶到德国参加一个文具产品展览会,他惊讶地发现,广博股份辛辛苦苦加工的相册仅仅是因为贴上了其它品牌标签,其售价比原价足足高出300%,回国后他立即注册了“广博”商标。

  2003年,当欧洲一家大型文具企业想以数百万元来收购广博品牌,王利平一口回绝。当时他就清楚地意识到,没有自主品牌和科技创新,就无法在中国制造的标签贴上自己的名字,就永远只是为他人作嫁衣。

  到了2010年,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地走访和沟通交流,记者发现品牌建设已经被各大企业不约而同地摆上战略的高度,俨然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经过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实力较弱的企业尚在恢复之中,大企业将更多关注度转向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而在品牌建设的具体形式上,上市公司则各显神通。

  以广博股份为例,公司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塑造低碳环保的产品形象。同行业的齐心文具则引入了品牌CIS理念,聘请国际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品牌商标,其目标是通过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来提升议价能力,最终实现综合毛利率不断提高。

  聘请形象代言人也是屡试不爽的手法之一。广博股份、齐心文具的日本同行PILOT百乐就曾请人气偶像来提升品牌知名度。美邦服饰为了拓展新品牌ME&CITY的销售空间,也先后携手温特沃思米勒和奥兰多布鲁姆等国际巨星。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品牌建设的要素是否发生变化?不同上市公司的意见智者见智,但是细分化、差异化战略成为集体共识。王利平认为,一线品牌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竞争,公司的战略是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细分产品。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则认为,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靠形象代言人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远远不够,品牌塑造将更多体现在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服务价值上,将消费者需求细化。(郑 昱)来源:证券时报


2010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