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浙江之行,记者一个感触便是产业的升级动力很足。这里说的升级主要指两方面,一种是产品的升级,即企业积极拓展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另一种是管理的升级,企业在管理软实力上的投入加大,希望借助先进的工具来提升效率。
例如亚太股份过去主要给中低端的车型配套,而现在公司正在努力拓展中高端合资品牌车型的市场。水晶光电将新能源产品项目视作目前研发的重点,贝发文具也开发出了完全可分解的“绿色”文具产品。
管理上的升级需求在消费品生产企业尤为明显,如一些品牌服装企业的店铺已开到了上千家,而有的文具企业出口涉及几十个国家地区。
产业升级体现了中国企业力争上游、开拓进取的精神,但也有一点令人遗憾。那就是升级往往都需要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然而在与企业的交流中,记者发现这些设备产品的提供商都是外国企业,鲜少听闻中国企业。例如机床等硬件设备多是进口自德国、日本,甚至韩国,而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建设,合作对象也都是IBM、甲骨文、SAP等外国公司。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在国内企业升级的同时,外国的企业同样也在不停升级转型,如IBM几年前放弃了硬件制造转型为一家服务企业,而近期又提出将重点发展软件业务。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赶超,如何才能做到由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政府提出了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等政策,但是企业在采购软硬件设备时肯定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要促进国产产品服务的采购,需要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调节手段,如补贴、税收优惠等,这样才能给国内软硬件制造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国内的软硬件制造企业自身也应奋发图强,连续多年位居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前茅的华为公司的发展历史,已经说明了很多。(叶 秋) 来源:证券时报
2010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