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上海3月8日讯(记者沈则瑾)第20届华交会3月5日落幕,为期5天的华交会出口总成交27.33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95%,反映出国际经济回暖的趋势。
据了解,从出口成交看,纺织服装成交最多,轻工工艺类增幅最大;传统市场保持稳定,新兴市场正在崛起;中外合资企业出口成交增幅最大,民营企业增势强劲。
今年华交会境外客商到会达1.9万余人,比上届增长4.39%,这些客商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到会客商14467人,比上届增长8.72%。其中日本客商最多,达到7853人,增长14.18%,占华交会到会客商总数的41.3%。美国到会客商虽然下降了25.3%,成交反而上升了17.7%。
许多参展商反映,这些欧美优质客商下单快,下单大,成交迅速。杭州一家企业首次参加华交会,第一天开馆不到半小时,就成交60万美元。山东一家企业反映,一位意大利客商在他们摊位不到半小时就签下15个货柜的成交合同,这家企业本届华交会拿到了50个货柜的玻璃器皿订单。
此外,到会采购团组明显增加。华交会5天内接待来自27个国家的100个团组843人,团组比上届增加22个,组团人数比上届增加42人,增长5.24%。
本届华交会是后危机时代“新春第一展”,面对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贸易壁垒加剧、价格走势偏低等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调整结构、开发新品、提高质量,发挥华交会这一交易平台作用,帮助企业扩大成交。各地组织本地优势产业企业和品牌企业参展,在展位分配和宣传上给予优先;精心策划展会期间的展商与客商的对接活动等。
华交会不但是交易平台,也是精品展示的舞台。为鼓励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出口质量,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努力多成交,本届华交会从3月1日到3月3日举办“庆祝华交会20周年出口精品展示”活动,共有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南京和宁波等七省市23个品牌系列参加。展示内容既有本省市推荐的出口精品,也有地方特色表演;既有交易团整体推介,也有企业重点推介,收到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1500名中外客商观看了展演。
华交会的品牌效应引起世博会的关注,为搭建参与世博平台,用好世博会商机,3月3日下午,世博会特许经营办公室专门在华交会举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华交会专场招募会”,不少企业踊跃参加。
参展的服装商品围绕“时尚”、“潮流”进行创新,新面料、新款式、新工艺深受外商青睐;轻工工艺产品则大打“绿色”牌,围绕低碳经济创新,无论是玩具、文具、工艺品还是电子产品都充满环保气息。有一种以玉米(1868,3.00,0.16%)为原料生产的玉米笔,可降解率达79%,尽管价格比同类笔高出10%,一经推出很受欢迎。
本届华交会共有获商务部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中国名牌出口商品60多个,获得省市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品牌企业、品牌商品近700个,参展商品中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商品2万多个。这些品牌虽然价格普遍走高5%--10%,还是广受青睐。
华东地区是我国纺织品、服装、日用消费品、装饰礼品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也是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集聚地。许多参展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多重压力,注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展的创新产品多了,环保产品多了,节能产品多了,绿色产品多了,附加值高的产品多了,于是在布展中突出华东特色,体现品牌魅力。
本届华交会布展体现了“风格统一、个性鲜明、和谐协调、大气明亮、凸显创新”的特点。各交易团精心设计,精心布展,突出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不少外商反映,进入本届华交会的有些企业展位,好像进入艺术殿堂,洽谈业务的同时也是艺术享受。
华交会目前是仅次于广交会的大型国际经贸盛会,已经成为预测全年外贸走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世界经济曲线缓慢复苏,外贸出现恢复性增长,各交易团都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纷纷在现场开展调查研究。业务办针对华交会的专业特性,向企业通报纺织品、轻工产品进出口情况,同时积极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信息,把握了国际经济环境逐渐好转的趋势,分析出本届华交会短、中单多,长单少的原因。在外经贸发展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各省市交易团都能更好地借助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做好各项调研工作,研究如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怎样靠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用什么方式开辟新兴市场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价格走势,寻找机遇和突破口。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