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联合早报:莫让教师节送礼流于形式

  中新网9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日刊出社论《莫让教师节送礼流于形式》说,近来当地学生和家长为表达对老师的情意而送厚礼的现象,给老师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也不妨当作一个灌输价值观给孩子的日子,如何拿捏给老师送礼的分寸,同样可以是家长身教的机会。

  文章摘编如下:

  尊师重道是华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新加坡的教师虽然要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以及对孩子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的家长,在一般大众的心目中,他们仍然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这可以从每年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礼的习惯窥见一斑,教师节的设定,本身就已经是对老师的一种肯定,而送礼的背后更隐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天然敬意,也代表了家长对老师辛苦教育他们子女的感激之情。

  《论语·述而》篇里的一段话,向来被理解为老师收礼的文化惯例:“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般把这段话解释为“孔子说,自己带了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然而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似乎不应该在乎学生是否有带礼物来求学。有考证认为,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东汉郑玄注“束修”为:“谓年十五已上”,因而原话的意思应该是“孔子说,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孩子,我是没有不教的”。

  然而孔子没有向学生收礼,并不意味着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的习俗就应该被轻易否定,毕竟送礼的行为背后有着传情达意的作用,所谓礼轻情意重,通过送礼的形式表达对老师辛勤教诲的感恩和尊重,未尝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本报昨天的报道“学生送厚礼,老师负担重”,举出了近来学生和家长为表达对老师的情意而送厚礼的现象,给老师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受访的老师都认为,教育下一代是他们的本分,并不奢望收到厚礼;而且基于公务员身份,收受礼物有一定的限制,送老师名牌皮包、钢笔、手表,不但可能抵触公务员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让师生关系和教育意义发生变异。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送礼初始的意义,或许在无意间可能沦为家长竞相攀比的结果,这恐怕对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在价值往往异化为价格的商业社会里,“情意重”似乎已经难以再用“礼轻”来表达,长此以往,教师节送礼的情感性质势必要让位给变了味的交易性质。

  因此,如何避免教师节送礼的形式大于意义,恐怕才是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论语·八佾》篇也记载了孔子的另一段话:“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的学生由于爱惜“告朔”之礼要宰杀的活羊,希望能去掉这个形式,孔子因而不满地表达了对“礼”的维护立场。珍惜教师节送礼的传统,就有必要在内容上加以斟酌。

  校友在教师节回母校探望老师,就是增添节日情感性质的一个好例子。古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比喻老师的教育之恩如同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师生情谊的长久性。报道引述一位老师的话,很能代表老师的心声:“有心回母校看看老师,是毕业学生送的好礼物。这个礼物不一定要在教师节送。学生记得我,这比任何礼物更珍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也不妨当作一个灌输价值观给孩子的日子,如何拿捏给老师送礼的分寸,同样可以是家长身教的机会。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