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打造实施“双转移”战略先行区

打造实施“双转移”战略先行区
韶关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2008年,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竞得省第二批产业转移工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韶关大力推进“双转移”,实现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而此次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双转移”工作目标责任进行考评,韶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双获得“优秀”等次的考评结果,这是全省21个地级市中唯一的一个“双优”。韶关作为欠发达山区,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究竟在转轨科学发展新路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探索之一:

  “两个关键”为“双转移”点题

  2008年4月,汪洋书记到韶关调研,要求韶关“把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城市聚集度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把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作为缩小差距的关键”,这“两个关键”和“双转移”是一脉相承的,为韶关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指明了方向。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双转移”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双转移”的政策措施。正是汪洋书记和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和正确领导,使全省包括韶关“双转移”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欠发达地区一头热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头都热,从而推动“双转移”驶入了快车道。

  探索之二:

  先行先试的精神+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

  韶关“双转移”之所以能够取得“双优”的优异成绩,是韶关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各个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两个关键”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部署的结果。正如韶关市委书记徐建华不久前在梅州全省“双转移”工作会议上所介绍的,第一,韶关注重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全市上下结合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汪洋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专题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了做好“双转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夯实促进“双转移”工作的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打造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先行区”的目标。第二,韶关注重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成立“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并率先在市、县两级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人力资源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30多项政策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探索之三:

  善借外力巧推动

  韶关能够获得“双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发达地区,特别是东莞市的大力支持。东莞市长期帮扶韶关市,2008年8月,东莞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率领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到韶关考察指导“双转移”工作,并就共同推进“双转移”和联手打造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签署了协议,派出一名处级干部担任莞韶工业园管委会常委副主任,同时还派出一个团队来协助他工作,还让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与莞韶工业园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韶关参加全省第二批产业转移工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竞标的关键时刻,派出得力干部参加答辩团队并且有非常出色的发挥。这些做法,在全省来讲都是创新的。

  “双转移”:韶关发展的“强力引擎”

  韶关的实践证明,紧紧抓住“两个关键”,大力推进“双转移”是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韶关实施“双转移”战略,成效是非常明显的。最显著的一条,是韶关紧紧抓住“两个关键”,做到了既见物又见人,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的同步增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8%。具体来说,韶关“双转移”的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承接产业转移呈现良好势头。2008年全市落实产业转移项目399个,投资总额88.5亿元,产业转移项目工业总产值55.9亿元,增长44.4%,产业转移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49.2%,对同期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1.7%和9.8%。2008年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7个,实际吸收外资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增幅全省排名第二。签约了曲江台湾水泥、新丰生态陶瓷、乐昌钟表基地、南雄精细化工等一批项目,对今后全市工业加快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发展的后劲。此外,与省经贸委签定协议,省市共建韶关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韶关原有的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打造产业载体取得重要的进展。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均已与珠三角有关地区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总面积达6.66万亩,首期开发面积1.62万亩。其中,3个已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总面积2.55万亩,已开发面积5118亩。特别是,2008年在整合市区范围内的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工业园和曲江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韶关与东莞市联手共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竞标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省第二批产业转移工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目前该园区已引进161个项目,合同引进资金近100亿元,其中建成投产131个,正在动工兴建30个。此外,乐昌钟表基地、南雄精细化工基地、乳源氯碱化工基地、始兴制笔研发基地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力技能素质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短期技能培训总量达4.2万人、增长23.7%,其中创业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分别增长156%、131%和26.7%。第二,就业结构明显优化。向市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加大,在本市以外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21.74万人,比上年增长39.95%;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在本市城镇就业的韶关籍农村劳动力达15.8万人,同比增长38.78%。

  ———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2008年,韶关职业技术院校发展到39所,全市中职技工学校招生4.2万人,比上年增长29.2%,创历史新高。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双转移”,有力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200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均高于全市GDP增长水平。

  韶关定位发展特色产业

  今年1-4月,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工业企业6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12.88%;完成工业增加值3.53亿元,同比增长11.18%,成为韶关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韶关市经贸局负责人表示,在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的同时,韶关进一步明确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布局,那就是围绕贯彻落实《纲要》,建设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与珠三角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韶关将在重点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与珠三角产业对接配套同时,大力支持韶钢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增加汽车薄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利用产品的升级来发展船用钢板、不锈钢板和薄板,为船舶、石化装备以及汽车产业提供适用的板材,实现钢铁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而铝箔产业是韶关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产品可从现在的汽车钎焊箔、空调亲水箔、化成箔、微型马达、电解电容器等,延伸到装备制造业的低压电器、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对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韶关还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具有韶关特色、与珠三角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群。一是促进液压油缸特色产业集聚。积极引导韶关液压件厂、伟光液压油缸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国内惟一引进的德国“力士乐”油缸生产技术,开发高性能产品,保持韶关油缸生产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二是促进玩具产业集聚。以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等玩具企业为龙头,发展塑胶、电子电动、模型、益智、合金和毛绒玩具6个主导品系,并发挥韶关玩具检测中心的作用,打造韶关玩具产业基地。三是促进化工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园、乳源氯碱化工基地等园区建设,大力承接化工及配套企业,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