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闽资为主力的民营资本的强大推力下,绥芬河木材进口量已占到全国进口俄产木材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
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却使外向度“百分百”的绥芬河,难以在乱云飞渡时依旧保持从容。“天天吃喝甚至比做生意还好些”,1998年就随亲威来到绥芬河搞木材加工的龙福朱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进元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就一直在赔钱,只是因担心失去多年经营起来的供销渠道而不得不“挺着”。
绥芬河市口岸委提供的数据,印证了黄进元与当地“原木经济”如今生存之艰。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绥芬河铁路口岸木材进口过货量仅为15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绥芬河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李鹏涛告诉记者,粗算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绥芬河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木材加工企业“黄”了。
说起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他认为有三点:一是受经济“灼伤”俄罗斯卢布遭遇贬值,俄国内消费低迷;二是俄提高了木材“原字号”出口关税,一立方米木材的关税涨了约100美元,从而限制了原木出口;三是因受到危机冲击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木材消费能力下降。
告别“原”字号的召唤
靠什么才能使“北方深圳”走出彷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人有一个共同观点:要提升绥芬河木材加工产业深度,延伸产业链条,仅仅依靠绥芬河自身力量需要更多时间,而借助有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优势的哈尔滨的龙头作用,以及整个产业带的拉升,无疑是一条使绥芬河走出成长中的苦恼,彻底改变目前木材加工企业小型、自发、分散、低效状况的捷径。在绥芬河市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金波看来,“哈牡绥东产业带上共同的优势产业项目是木材经济,产业带的未来仍在于充分发挥木材资源优势和加工潜力,应放手发展整个产业带上的木材经济。”
记者细数我市木材加工产业状况时发现,哈尔滨不仅有从“板棚子”、“偏厦子”里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东北地区优势行业的家具业,而且有市场体量越来越大的尚志市铅笔、铅笔板加工业,前者中成长了一批像“鲍氏”、“柏朗”、“星美”、“金牛”、“人和”等品牌的生产企业,他们中的一部分还把经营触角延伸到省外、国外,而后者的生产总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0%和24%以上,工艺套娃生产总量占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
可见,哈尔滨市不乏发展木材深加工的产业氛围,以及更深层次地切入木材深加工产业,甚至领衔整个产业带上木材深加工业的基础。一旦以我市为龙头形成利用中俄两种木材资源,拓展中外两个市场,构筑起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的木业产业发展格局,便不难成就一个或可领军国内木材业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木材精深加工基地”。来源:哈尔滨日报数字报
2009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