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应对贸易摩擦行业组织站起来

    目前美欧各国纷纷出台针对本国实体产业的经济保护政策。世界经济低迷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催生剂。随着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应诉经验显示,行业组织成为应诉主体更有利于获得理想的效果,中国的行业组织是破解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力军之一。

应对贸易摩擦行业组织站起来——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经

  事件回放:

  瑞典一家电视台日前连续播放了一档名为“冷酷的事实”的节目,报道了34家羽绒制品企业对活禽拔绒的情形,其中有中国企业16家。一时间,以所谓的“人道”为由,中国企业遭遇了欧洲市场的大量退单。瑞典电视台播出节目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第一时间在其协会网站上登出了《紧急通知》,将这一抹黑行为定性为主要针对中国的“恶意的诱访行为”,有贸易保护之嫌。日前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羽毛羽绒制品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羽绒行业大会,一方面说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61家企业在会上签订了《非活禽产品信誉保证书》。

  行业组织要“折腾”

  记者:应对贸易摩擦时,行业组织的身影屡屡出现,是否可以说这已形成一种趋势?

  张经: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经验上看,这种行业组织的姿态已经成为多年来它们保护自己国内市场的“二道关”;从我国政策上看,近年来,商务部发布了《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关于商会组织反倾销应诉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反倾销立案申请指南》等,提出了在处理贸易壁垒时将商会前置的重要观点。这是值得其他行政部门学习的一种新思路;从行业上看,行业组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们在反贸易壁垒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人们转变旧观念带来的变化。

  记者:什么旧观念?

  张经:最主要的有两条:在应对贸易壁垒时,有些企业习惯于各自为政,企业传统的以邻为壑的毛病在继续作怪;另一个是出事后企业首先想到政府,政府部门也爱先冲到前面表态。带来的结果,一种是怕打洋官司,干脆不去应诉,白白地放弃了市场;第二种是应诉的中国企业各自负担各自的应诉费用,不仅价格不菲,而且打赢官司后只有有限的企业享受成果,不能全行业受益;第三种结果是,由于政府对行业了解不透,不太容易摸清别人的底牌,出手斡旋时回旋余地有限,特别是容易被外国的行业组织以“政府插手商事行为属于越权”为由而撅回来。如果行业组织出面,情况会有很大改观。一是行业组织可以协调企业,承担大量的、细致的、需要统一口径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推动企业共同分担费用,化“大”为“小”,降低单个企业的交易成本;二是因为行业组织熟知行业情况,所以行业组织可以顶替政府充当国际性贸易摩擦争端的先行者,先行争取更有分量的砝码和更多的回旋余地。

  记者:我也发现,在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案中,大量的案件是当事国企业借助行业组织向政府提出的,当事国也往往借行业之口来保护本国利益。

  张经:对,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们当然可以借鉴。早些年,中国某行业被美诉反倾销,最终没有获胜全行业,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各自为政地分别与人谈判,有企业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诋毁同行,而有关的行业组织由于平时缺乏为企业服务的精神而不被企业尊重,造成企业不重视商会整体代言人的作用,结果吃了大亏。而如江苏紫菜协会打赢日本提起的反倾销官司,去年中国碱锰电池企业打赢美国“337条款”调查官司,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行业组织是出面斡旋的重量级主力军。只要是中国企业“抱团”打赢此类官司的,有关的行业协会商会的工作一定做得非常好非常漂亮。

  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在国内建设过程中不能再“折腾”,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大量外国针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而提出的贸易摩擦中,中国的行业组织一定要“折腾”,要“折腾”得涉案企业思路统一、“折腾”得行动统一,“折腾”得在气势上给外国企业和行业组织更大的压力,对抗辩整体有利。最后,“折腾”到取得我们的胜利。

  练好服务内功

  记者: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欧盟国家发起的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直线上升。2002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全球的16.4%,2008年为43%。而且,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广,甚至前一阶段时间印度通过其玩具协会提起的对中国产玩具的限制进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国际市场的需求下滑,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再遇到贸易壁垒,无疑雪上加霜。

  张经:所以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幌子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明显抬头。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三方更要联手,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更加完善、丰富、牢固、缜密地构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防线。国办发〔2007〕36号文《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就赋予了行业组织这样的职能:在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组织国内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联合行动。应对贸易壁垒,行业商会大有可为。

  记者:我发现参与应诉的行业组织大多是国字头的行业组织,有观点认为,由他们代表行业应诉,是官方意志而不代表企业的意志。您怎么看?

  张经:应该说,行业当中能够达到被诉反倾销的那些企业和产品,多半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也是国字头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会员。会员出了事找到“娘家人”是自然的事。而且,这些国字头的行业组织有官方背景并不是坏事,他们对政策的了解、对外交往的经验往往较多,所以我们常看到出现贸易壁垒案件时,一般是这些国字头的协会参与其中。其实所谓“官方背景”必须辨证地看,一方面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逐渐理顺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下,国外的行业组织敢说他们针对中国的贸易诉讼不具有“官方背景”?!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是否有官方背景,而在于这些协会自身,这些行业组织的服务职能是否很强。如果能力不行,一个国字头协会参与应诉并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像我在上述举例中说中国某行业被诉反倾销最终没有获胜全行业,其中还有该行业国字头的行业协会出了面但协调能力不行的原因。而江苏紫菜协会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却打赢了对日官司。相比较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组织服务行业的能力强弱。

  因此,在参与应对贸易摩擦中,行业组织自身必须具有较出色的服务能力。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内功修炼是在平时,平时不济,临阵磨枪将于事无补,平添内耗。

  理性地整体应对

  标志着中国企业的成熟

  记者:您怎样评价当前行业组织走上应对贸易壁垒前台的趋势?

  张经:从最早的单个企业应诉发展到多个企业抱团应战,一直到以行业联盟的名义应诉,这表明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过程中日趋成熟。

  我想强调一下,在国际市场的博弈中,国外用三大制度,即正式制度、企业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联合行动;而在我国,非正式制度下的行业组织行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大段距离,大多数情况下仅有正式制度、企业制度在联合行动。这种力量的失衡显然是我们自己不够重视行业组织问题造成的。重视和正确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应成为出口企业的重要课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应放开手脚,鼓励行业组织参与应对贸易壁垒,同时也要用以往成功的经验教育、鼓励企业,让我们花最少的成本赢回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来源: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网


2009年04月29日